企業向股東借款會計處理(股東向公司借款怎么處理)
筆者此處對財務人員反映比較常見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加深對此類問題的準確理解,7種規避個稅風險。
1.2019年5月1日,法人企業甲公司借款給其股東a某300萬元,該項借款未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截止2020年7月股東a某仍未歸還借款。有的稅務機關認為,個人投資者向企業借款跨越年度就必須調整征個稅,此種說法是否準確?
答:財稅〔2003〕158號文規定了關于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的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長期不還的處理問題: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的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后既不歸還,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稅。
在具體實踐中,部分稅務機關認為,納稅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納稅年度應為公歷年度。據此,“納稅年度終了”,應該是個人股東發生借款當年的12月31日,而非借款滿12個月。因此,如果個人股東于2019年5月1日向企業發生了借款,在2019年12月31日既不歸還,也不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就需計算個稅,由企業履行代扣代繳義務。
但是這種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國稅發〔2005〕120號第三十五條對此表述進行了調整,規定加強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借款的管理,對期限超過一年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借款,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征稅。這里并沒有強調必須“納稅年度終了”。在具體實踐中,部分納稅人根據上述文件認為,此處的一年應當理解為借款期滿12個月,按照這種思路,上述案例中股東a某借款時間雖然跨越年度,但是借款期沒有滿12個月,不應當計算繳納個稅。由于各地稅務機關一年界定理解不一,可能會出現尺度不完全一致的情形,納稅人應當做好與主管稅務機關溝通,及時了解本地個稅口徑,避免涉及相關個稅風險。
風險防范方法:在實際稅務實踐中,“納稅年度終了后不歸還”,“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兩個條件要同時符合,稅務機關才能認定為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稅。因此,納稅人要完整留存好股東借款是用于公司“生產經營”的證明憑據,比如說:股東用借出款項結算了辦公用品費用,請客戶吃飯的餐飲發票等證明材料,形成證據鏈條,這樣處理就不會涉及稅務問題,會計也可以平股東往來賬余額。
2.個人投資者a某先后投資甲有限公司,個人獨資企業乙。2019年2月,甲公司借款給其股東a某300萬元,個人獨資企業借款給其股東a某100萬元,上述借款未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截止2020年7月股東a某仍未歸還借款。是否都需要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稅?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個人投資者擁有企業股權,對企業財產取得一定的控制權,支配權,如果投資者從法人企業借款不還,視為企業對于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 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稅。而投資者從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長期借款不還,視為企業對于個人投資者的利潤分配,則按“經營所得”項目計征個稅,按期預繳、年度匯算。
3.借款超過1年并征收個稅后,個人投資者歸還借款,已經繳納的個稅能否申請退還?
答:由于超過1年未歸還的借款已經視為企業對于個人的紅利分配,并且已經征收了個稅,其本質是屬于稅務機關對于特別事項的調整,目的是杜絕“假借款,真分紅”現象,對于投資者在征收個稅后歸還借款,一般不能作為退稅理由,否則稅收就喪失了強制性和固定性。
同時也無法留抵抵減后續的個稅,實際就是交了“冤枉稅”,實踐中,部分企業試圖通過提起行政訴訟解決退稅問題,但是勝訴幾率極小。主要是做好借款時間的管理,避免觸發稅務文件監管要求,引發稅收風險。
4.企業被稅務稽查部門立案,查明未歸還借款超過1年而且沒有用于生產經營,個人投資者在稅務處理決定書前發現歸還借款,能否通過申訴不征收個稅?
答:由于超過1年未歸還的借款已經視為企業對于個人的紅利分配,并且已經征收了個稅,其本質是屬于對特別事項的調整,杜絕“假借款,真分紅”現象,這里稅務處理決定書雖然沒有下發,但是上述行為已經被稅務稽查部門查實和確認,已經在稅法上已經發生紅利分配,即使歸還借款無法改變已經認定事實。
5.l公司是自然人股東投資的合伙企業,2019年收到所投資的上市公司分紅3700萬元未依法申報納稅。稅務機關要求其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補繳個稅740萬元,而l公司試圖用分紅收益彌補上年虧損后的利潤,再補繳個稅600萬元,l公司的個稅處理錯誤在哪里? 答: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紅利,是不并入企業收入的,而應單獨作為投資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稅。l公司是自然人股東投資的合伙企業,不是分紅所得的個稅納稅主體,l公司取得的分紅并不是經營所得,不能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根據財稅〔2008〕159號規定,合伙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稅’的原則。不論合伙企業是否作出利潤分配決定,只要有留存利潤,該部分留存利潤就應按規定的分配比例分配,并由合伙人計入自身的應納稅所得額依法申報繳納個稅。
6.2019年2月,甲單位由于資金緊張,決定向公司股東借款。借款協議約定:公司按照同期銀行利率水平向個人借款一年,到期還本付息。2020年2月公司由于資金緊張,與股東商量延遲6個月支付借款本息。公司在賬務處理時,已經將應付利息計入股東個人往來賬戶。該單位認為,扣繳個稅應該是在支付個人利息所得時扣繳,預提尚未支付的利息且未轉移到個人手中,可以暫時不需扣繳。2020年7月,稅務機關檢查發現此問題,認為該單位計提的應付未付利息應當扣繳個稅,稅務機關的看法是否確呢? 答:稅務實踐中認為,扣繳義務人將屬于納稅義務人應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收入,通過扣繳義務人的往來會計科目分配到個人名下,收入所有人有權隨時提取,在這種情況下,扣繳義務人將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分配到個人名下時,即應認為所得的支付,應按稅收法規規定及時代扣代繳個人應繳納的個稅。
如果該單位約定支付利息時間已到,而且被借款人可以隨時提取利息時,此時借款利息的實際支配權已經轉移到股東手中,股東沒有及時進行處置,不能改變借款利息實際支配權已經改變的客觀事實,此時扣繳單位應該扣繳個稅款;如果約定的支付利息時間尚未到達,被借款人不能提取利息,此時利息仍然處于支付單位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此時支付單位暫時不需要扣繳稅款。 結合本案例情況分析,該單位與股東之間的借款約定的支付利息時間是1年之后,即2019年2月發生的借款,應該在2020年2月結算并扣繳稅款。公司在賬務處理時已經將往來會計科目分配到個人名下,已經將公司到了2020年7月,仍然沒有扣繳個稅,因此稅務稽查處理是確的。如果公司確實有資金支付困難,出現納稅義務和納稅資金不匹配的問題,建議暫時不要分配到個人名下,并與主管稅務機關及時溝通,提供相關佐證材料,爭取稅務機關認可。
7. 個人投資者借企業的款超過1年且未用于生產經營,但已經歸還,后來被稅務機關檢查發現此問題,是否需要補繳個稅? 答:此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各地稅務機關處理方式不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雖然借款已經歸還,形式上依然曾經符合文件要求,應當征收個稅;另一類則認為,如果稅務稽查查實的投資借款的持續行為已經消失,不存在進行稅務調整的問題,同時從側面也證實了是一個真實的借款行為,由于個稅應當是對個人實際純所得征收,此時不要進行補充調整。 由于各地對此問題分歧較大,在實際操作中建議借款時間不要超過1年。如果確實需要長期借款,可以考慮在1年期限到達前歸還,然后重新向公司進行借款,確保形式上的合規,盡可能避免陷入相關稅收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