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所得說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哪些)
(一)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后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
在應付稅款法下,不需要確認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因此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于當期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應交所得稅。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基于資產負債表中所列示的資產、負債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基礎上,分析稅會差異,并就有關差異確定所得稅影響的會計處理方法。
1. 賬面價值
是指企業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核算后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金額。賬面價值分為資產賬面價值和負債賬面價值。
資產賬面價值=資產賬面原值-累計折舊-累計攤銷-減值準備
一般情形下,資產賬面價值是未來計算會計利潤時應予扣除的金額,表現為企業按照會計規定進行核算后在資產負債表左邊列示的金額。
負債賬面價值=負債賬面原值-負債減除金額
表現為企業按照會計規定進行核算后在資產負債表右邊列示的金額。
2. 計稅基礎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涉及的計稅基礎分為資產計稅基礎和負債計稅基礎。
(1)資產計稅基礎
資產計稅基礎,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就計繳企業所得稅而言可從流入企業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額,即未來不需要繳稅的資產價值。
資產計稅基礎
=資產的取得成本-以前期間按稅法規定巳稅前扣除的金額
=按稅法規定在未來使用或處置資產時作為成本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
通常情況下,資產進入企業時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等的,但在后續各會計核算期間因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規定與稅法規定不同,才造成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產生差異。
(2)負債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稅所得
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用公式表示為:
負債計稅基礎=負債賬面價值-該負債在未來期間稅前可予抵扣的金額
=負債賬面價值中未來期間稅前不允許抵扣的金額
3. 暫時性差異與永久性差異
在某會計年度無對以前年度虧損彌補的前提下:
應稅所得=會計利潤+調增應稅所得-調減應稅所得
會計利潤-應稅所得=調增應稅所得-調減應稅所得
上式中當年調增、調減應稅所得即為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的差異,其中:
不允許在未來會計期間會計利潤的基礎上作反方向調整的差異為永久性差異;
允許在未來會計期間會計利潤的基礎上作反方向調整的差異為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在當年會計利潤基礎上調減應稅所得,在未來(轉回)變現實現年度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調增應稅所得。故其屬性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在當年會計利潤基礎上調增應稅所得,待未來會計確認主營業務收入時的年度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調減應稅所得。故其屬性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我們總結暫時性差異分類規律如下:
凡在當年會計利潤基礎上調增應稅所得,而在未來會計利潤基礎上調減應稅所得的差異,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凡在當年會計利潤基礎上調減應稅所得,而在未來會計利潤基礎上調增應稅所得的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資產賬面價值-資產計稅基礎>0,→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賬面價值-資產計稅基礎<0,→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賬面價值-負債計稅基礎>0,→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賬面價值-負債計稅基礎<0,→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負債